艾格妮撿風景
The Gleaners and I
---------------------------------------

安妮華達 Agnès Varda

---------------------------------------

2000 | France | Digibeta | Color | 
82min

---------------------------------------
 
       
 

2000 坎城影展
2000 歐洲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
2004 英國《視與聽》影史十大紀錄片
2016 BBC 評選二十一世紀百大電影

米勒名畫〈拾穗〉問世150年,機械化時代早已少見農人徒手拾穗;但大街小巷上,仍處處可見畫作中的彎腰姿態。導演安妮華達於是走遍法國各地,旁徵博引記錄世紀末各式「拾穗者」,或在當代被稱為是「拾荒者」的存在:其中有深陷貧困的 流浪者,有利用廢物再創作的藝術家,亦有唐吉 軻德般,抵抗消費社會生產過剩的生活實踐者等。
華達從藝術史汲取靈感,巧妙地將歷史中拾荒者的形象,與今日拾荒者的個人生命故事或家庭史 互文,甚至回溯至電影史的源頭。拾荒總在丟棄之後,華達試圖將物質於世間流轉的唯物系譜,與她的私語交織。時間的意象在影片中無所不在,時若華達的手上與頭髮上的痕跡,留下美麗的刻印;有時又似她拾來的那寫沒有指針的鐘。資本主義精細雕琢的時間刻度,消解於拾荒者的波西米亞精神中。
原片名《拾穗者們與女拾穗者》可見華達自詡拾荒者,拾起所見,拾起現實,拾起影像,並拾起眾拾荒者,將米勒的「拾 穗」,翻出多層新意。此外,進入數位時代,華達啟用輕巧 DV 攝影機,拉近作者與被攝者距離。華達用入鏡的手留下田野探索與紀錄影像的手作痕跡,隱隱回應著畫家描摹拾穗者時,同樣以手繪製的過程,引人思索數位影像的物質性可能。
本片作為一個開端,除了在兩年後完成了續作,2003年威尼 斯雙年展中,華達也展出了名為〈馬鈴薯烏托邦〉(Patatutopia) 的三頻道錄像裝置,其後並參與台北雙年展。本片中的心型馬鈴薯也成為近年來最能代表華達的形象之一,不管是她為人津津樂道,那在展覽開幕時穿著的馬鈴薯裝,亦或是將政 治帶回日常生活,以及在樸實中對美與生命的洞察。

安妮華達
1928年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12 歲時搬到法國,早期在亞維儂民眾劇院擔任攝影師,26歲完成處女作《短角情事》,被視為法國新浪潮的先聲,爾後並成為左岸派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包括《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幸福》等,並以《無法無家》獲得威尼斯金獅獎。千禧年後仍創作不綴,並於2O15年獲頒坎城影展 榮譽金棕櫚。年近九十歲的她,今 年推出新片《Faces Places》贏得國際影評ㄧ致讚譽,更獲選第八十九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本片放映時刻】
schedule

12/2(六) 15:55
12/5(二) 11:00
12/8(五) 13:50
 
 
 
 
 
 
 
 
 
 
Add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 (捷運中山站旁)
No.18, Sec. 2, Zhongshan N. 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4, Taiwan (R.O.C.)
Tel 886-2-2511-7786  Fax 886-2-2560-5222

Copyright @ 2006 spotl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