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妮撿風景:兩年後
The Gleaners and I: Two Years Later
---------------------------------------

安妮華達 Agnès Varda

---------------------------------------

2002 | France | Digibeta | Color | 
63min

---------------------------------------
 
       
 

開場將前作濃縮成3分鐘的前情提要,兩年前那一顆心型馬鈴薯,在作品完成後並未被遺忘。導演安妮華達在影片問世後,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迴響,前作親自獻唱的的嘻哈歌曲猶在耳畔,她已然踏上影像拾荒之旅。當然,鏡頭前那一張張真實立體的拾荒者臉孔,成了影迷們討論的焦點。對創作者來說,被攝者不 該是拍完即丟的素材,其拾荒生活也在現實中持 續。藉此機會,華達從這兩年來便時常見面的市場拾荒者出發,再次跑遍法國進行複訪。兩年的光景,有生老病死,有四海為家,亦有著重複不懈 的堅持,他們一個個依舊像前作中艾杜安Edmond Hédouin 那幅〈Gleaners Fleeing the Storm〉,於暴風雨來臨前守護收成的婦女們一般,努力生活著。
相較於前作主動地找尋被攝者,這次華達靈活挖掘沿途機遇,作所觸發的觀影互動中,遇見更多當代「拾穗者」;同時,拍攝也從名詞,轉而聚焦於「拾」之動詞意涵之上。而對於自 己曾參與其中的紀錄片,這些拾荒者又有什麼看法呢?影片之於他們,還帶來了什麼影響?比如市場拾荒者便對華達自身的入鏡表示難以苟同,華達接著也不甘示弱的立刻出現於畫面前,一來一往的討論。透過與被攝者的互動,華達放下創作者的話語權威,辯證多重觀看維度,亦探問著電影有著 什麼作用:它究竟能如何穿透或觸及觀者?
華達在片末更拾起自己深情的私人記憶,頓悟在無意識的創作過程中,前作是如何與亡夫賈克德米,以及她過往的作品,產生美麗的連結。她將意識讓渡給他者,開放性與互動性已然成為華達近年創作的主軸,尤其在她嘗試跨媒介創作後,隨著邊界的愈發模糊,愈回應不同觀者及不同空間。

安妮華達
1928年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12 歲時搬到法國,早期在亞維儂民眾劇院擔任攝影師,26歲完成處女作《短角情事》,被視為法國新浪潮的先聲,爾後並成為左岸派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包括《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幸福》等,並以《無法無家》獲得威尼斯金獅獎。千禧年後仍創作不綴,並於2O15年獲頒坎城影展 榮譽金棕櫚。年近九十歲的她,今 年推出新片《Faces Places》贏得國際影評ㄧ致讚譽,更獲選第八十九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本片放映時刻】
schedule

12/3(日)

16:10
12/6(三) 15:15
12/14(四) 15:20
 
 
 
 
 
 
 
 
 
 
Add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 (捷運中山站旁)
No.18, Sec. 2, Zhongshan N. 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4, Taiwan (R.O.C.)
Tel 886-2-2511-7786  Fax 886-2-2560-5222

Copyright @ 2006 spotl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