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目錄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當數位電影槓上傳統電影
文︰林泰州

1995年丹麥的逗馬宣言(Dogme 95)似乎預示數位電影時代即將來臨,拉斯馮提爾以輕型數位攝影機SONY VX-1000拍攝,思索另一種低成本的拍片模式,其後喬治盧卡斯用SONY HDCAM CineAlta完成了「星際大戰首部曲」,在二十世紀末電影發明百年後引發另一波影視製作變革。
廣義而言,凡是在製作過程中部份採用數位技術,無論是以數位攝影機拍攝、數位非線性剪接乃至數位放映皆可視為數位影片,但也有人認為唯有全程以無底片純數位方式製作及放映才稱得上是數位電影,本文中的數位電影泛指前者,特別是以中低階數位攝影機拍攝製作完成的作品。
順應時代輕薄短小的個人化潮流,各式高品質數位攝影機、數位錄音機、非線性電腦剪接軟硬體以及儲存媒體不斷地推陳出新,創作者不必受制於動輒千百萬的傳統電影製作預算,而拍攝出庶民觀點的數位影片,也因此有觀察家認為廉價的數位影音製作器材是影片製作民主化的最佳利器,影像的傳播不再為國家機器及少數財團所把持。
數位科技神速發展改變了傳統電影製作模式與流程。在器材方面,從二十多公斤的ARRI 535電影攝影機到輕型DV攝影機,從Nagra盤式錄音機到輕巧的DAT錄音機,從Steenbeck剪接平台到數位非線性電腦剪接,輕巧化的工具使得創作模式日趨多元。數位影音即拍即看的即時效率,再輔以後製期電腦特效的無限可能性,無論在資金或是器材上的門檻都較傳統影片降低許多。數位的機動性若再佐以網路多媒體特點,影音傳播可說天馬行空無遠弗屆,真實與虛構的界線更趨曖昧,電影的紀實性以及劇情、紀錄、動畫、實驗等傳統片型分類也面臨挑戰而將難以界定。
身處傳統電影與數位電影交替的世代,無論以電影膠片拍攝再轉換到電腦剪接,或是用數位攝影機拍攝再掃描成電影膠捲,或直接在電腦上完成動畫後再輸出成膠片,數位與傳統共生混血關係也提供影像工作者更多創作上的選擇性與可能性。從「白痴」、「那一個晚上」、「真相四面體」、「女仕與公爵」到「創世紀」,越來越多結合傳統電影與數位電影技術的作品問世,也說明數位電影與傳統電影製作並非全然壁壘分明。
即使有些影像工作者已完全棄守傳統電影的製作方式,但還是有部分電影人對傳統光學顯影膠片情有獨鍾,他們認為數位錄像在目前尚無法取代電影膠片寬廣的色調、細緻的影像層次感,更重要的是放映至大銀幕時直逼眼界的清晰度與電影感。而在同時,不同格式的數位攝影機及非線性剪接機陸續發展出具有寬螢幕、老電影、刮片、毛邊、露光、曝格等仿電影效果的特效功能,數位電影不斷地模擬傳統電影質地也引發一些質疑︰數位電影究竟該以跟隨傳統電影腳步為目標,還是去開創屬於它自身的語彙與美學?
在數位影音的時代,普羅大眾都得以實現拍片的夢想,當人手一台數位攝影機,大量毫無影像邏輯及文法的垃圾影像於焉產生。但在同時,法國新浪潮祖母級導演安妮華達也以家用掌中型mini DV攝影機創作,導演兼攝影剪接完成了「艾格妮撿風景」,個人日記筆體的影像風格已然成為數位電影的美學典範。當電影生產工具逐漸成為平價民生消費品,數位電影與傳統電影的未來在哪裡?影像創作的專業性又何在?觀眾在浩瀚片海中又該如何選擇?
在八月九日下午兩點,台北之家光點電影院將邀請導演王維明、楊雅?、許肇任針對數位電影與傳統電影與我們分享他們寶貴的創作經驗及數位願景。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新聞局
策劃執行:台灣電影文化協會
協辦單位:
光點台北電影主題館、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高雄市電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