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目錄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數位影展─座談會 3
數位影像的現況與發展

主講人:李道明

時間:8/16(六) 14:00~16:00
地點:台北之家二樓多功能會議廳

關於數位電影有一份七月才完成的師大的最新的碩士論文「台灣地區數位電影現況與發展研究」,是探討國內的學者、業者等等所作的專門研究。
何謂數位電影?
可能大家很快會想到的數位電影是喬治盧卡司的《複製人》、《全面進攻》,類似這樣的電影設定的是好萊塢的高畫質的HD數位攝影機製作,裡面有90%到95%的內容是用特效跟3D電腦動畫做的,這跟目前前正在上映的《海底總動員》的情況是類似的,《海底總動員》是100%的數位製作的電影。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這次所放映的電影通常是用DV和DV-CAM所製作的電影,這類型的電影製作畫質是比較差的,它投射到大螢幕的畫質是較模糊的,台灣預計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會出現四間數位電影院,也有可能是大廳的,因為台灣目前還沒有數位電影院出現,所以用HD和DV拍攝的影片大部份都要轉到膠片上,出來的效果就會較模糊。
從後製的方面看來,不管你原始的拍攝是用VIDEO或是原始的膠片拍攝,都把他掃到電腦內修改或加入特效3D合成等等,目前絕大部份的影片都要用這樣的方式,幾乎全部都用電腦去後製。
數位電影的精髓是在「數位」這兩個字,而非「電影」這兩個字,所以若輸出成膠片的話,那它是電影還是數位電影就有爭議。
從發行的角度來看,數位電影是比較不做膠片的製作,未來理想中的好萊塢的數位電影發行模式是,所有全世界要放映的戲院都裝上衛星接收器,影片就由好萊塢洛杉磯用發射器發出給各大戲院,影片的傳射過程中是經過加密的,接受到電影後經過解密解壓縮後再放映,所以這樣的方式是好萊塢的理想傳送方式。另一種方式是用製作一種小眾的電影,專門製作給網路傳輸的,在美國,96、97年就出現這樣的發行模式。過去的電影觀眾是被動式的接收,新的數位電影其實提供了一個互動電影的可能性。
數位媒體重要特質是具有可操縱性的, 也帶來很大的方便性,因為自動化是可由電腦自動執行,也可以有互動性,過去要做膠片的影像的處理是非常麻煩的,它只能做光學的處理,第二個特質是「模組化」,就可以同層次的東西個別處理,因為影像必須經過壓縮,所以就會出現雜訊,這是它的致命傷,數位影像因為具有超連結的可能性,所以可能會同時具有藝術或教學上的發展,接下來我們看看在過去十年影響最大的還是還是特效的應用,像我們可以看到鐵達尼號船的部份全部都是3D動畫做出來的,像《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中,最有名的就是像水一樣溶化,再來就是繪圖,例如說在《阿甘正傳》中開場的那一片樹葉,還有虛擬布景,如《魔戒》、《哈利波特》就不需要花太多的錢去搭布景,虛擬演員基本上是用動作解析器去把真人的動作轉換成演員的動作,電玩上也會運用到這類的數位影像,電影上也會有混合互動性的部份,如《古慕奇兵》。數位電影的放映機所需要的螢幕,要用大的珍珠白無接縫螢幕,目前遇到最大問題是壓縮系統還未整合。在音響系統方面,數位電影和傳統電影是一樣的,在網路的播映上,還是有數位電影畫質的問題存在,數位電影的互動性是適合個人電影的觀賞行為,不適合傳統同一時間一大群人在戲院裡觀賞,它提供了一種樹狀結構可以讓觀眾決定結果,所以數位電影若在傳統戲院播映的話,就算是一種數位電視的延伸,和傳統電影的關係就沒有那麼的大了。
綜合以上的可能,若攝影設備的畫質與晶片的容量可以改善的話,若電影院可以改裝成數位電影院,讓其數位電影院的數量增加,數位電影短期只是數位工具化而已,但傳統的製作理念是沒有變化的,傳統的電影行業也在轉型當中,如沖印廠,因為台灣電影的製作成本較低,在資金方面就會較不足的關係,所以目前我們還未看到台灣電影的數位化。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新聞局
策劃執行:台灣電影文化協會
協辦單位:
光點台北電影主題館、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高雄市電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