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來,「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資助五個電影團體,除了「電影評論學會」和「影評人協會」之外,其他三個團體都直接與錄像有關。這三個團體的屬性差異很大,而且各斯其職,但分別巧妙地照顧到了錄像藝術的幾個主要層面。「錄影力量」(Videopower)成立於1989年,自許為小眾媒體,辦紀錄片影展,強調社會運動的參與,以攝影機直接介入社會事件。平時為了讓更多對錄像有興趣的人掌握器材和技巧,也以提供攝影器材出借、舉辦工作坊、放映會及研討會等方式,擴大影響力。於1985年成立的「錄影太奇」(Videotage)則以錄像實驗為主,常與台灣觀眾較為熟知的「進念二十面體」、「城市當代舞蹈團」等團體合作。以跨文化、跨媒體為活動領域,除了辦放活動,也常涉及錄影裝置展覽,主要成員曾到台灣參與「高雄貨櫃藝術節」。自1996年開始,每年都與香港市政局合辦「微波錄影節」,是香港最大的錄影藝術活動,今年已是第七屆。 此次到台灣參與「數位影展」的「影意志」成立於1997年,主要成員都是獨立電影工作者。每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六十萬港幣左右的資助,除了一個無給職的負責人之外,只設有兩名全職的工作人員。他們主要的任務就是發行香港的獨立影片,並且儘其所能地將這些影片推向國際影展。由於這些影片的題材和拍攝手法的「獨立」傾向,還有他們都是以DV攝影器材拍攝的緣故,常常穫得如盧卡諾、維也納、杜維爾…等標榜獨立精神的二線影展的青睞,近年來也成為每年「香港電影節」的常客。其中余力為的《美麗的魂魄》曾獲得日本山形影展 「We Love Cinema」獎、法國馬賽影展「評審團大獎」;鍾德勝的《士丹利》獲得西班牙電影節的短片大獎。 只是直到目前為止,因為香港的電影院幾乎都沒有錄影帶的放映設備,這些作品都只能在如電影資料館的場地放映。現任的負責人,同時也是《 憂憂愁愁的走了》的導演崔允信表示,他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讓這些作品與觀眾接觸的機會,因此,即使是多數影片到現在都還沒有找到公開發行的可能,「影意志」還是以發行 VCD和與DVD 的方式,將這些作品公諸於世。VCD 與DVD的發行初期是與香港知名影評人舒琪所主導的「創造社」合作。但是,由於他們的作品與「創造社」所發行的經典名片屬性不同,近年來在舒琪的鼓勵之下,開始成立自己的發行公司。很多作品在香港都有不錯的發行量和口碑,意外地為「影意志」的財源開創出另一種可能。如今,就連在台灣也偶而可以見到這些 DVD的蹤跡;崔允信甚至為自己的《 憂憂愁愁的走了》在中國大陸出現盜版而興奮不已。 雖然說些作品都是「獨立製片」,但是參與工作的,不乏主流電影的知名人士。例如李志超導演的《妖夜迴廊》,監製是關錦鵬,剪接顧問則是譚家明;陳國熹的《大你》,監製是葉童,剪接是譚家明;曾志偉則是參與黃精甫、李公樂合導的《福伯》的演出。此外,「影意志」發行的作品還包括余力為早期的作品、名影評人劉成漢的作品。 這些作品的資金除了自籌資金之外,多半都是來自香港政府的補助,以《憂憂愁愁的走了》為例,就是全數來自補助。崔允信目前是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講師。曾與許鞍華合導過《去日苦多》(1997),亦曾在香港TVB電視台拍攝連續劇。導演坦承自己在美國學電影的時後根本就看不起
DV,先前的短片《背叛》、《長途電話》等,拍的都是影片。雖然也喜歡美國導演約翰.卡薩維蒂和法國新浪潮自由形式的影片,但是必需等到看過看過Lars
Von Trier 的《白癡》之後,才大為改觀。《憂憂愁愁的走了》更是讓他嚐試到 DV 自由靈巧的魅力。輕便的裝備和低廉的耗材讓他可以「邊拍邊想」,拍完後可以和演員立刻就結果討論,同一個片段也可以用數個不同的方式去拍。但是他並沒有完全尊照
Lars Von Trier 的「Dogme」教條,將錄像轉成影片,也因此完全保留了錄像的「粗顆粒美學」;當然,發行管道也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必需強調的是,隨興並不等於粗糙,在TVB的訓練讓崔允信學到掌控複雜敘事結構的能力。片中以香港九七為背景,分別敘述三位生活在不同地方的香港人,在面臨「自我定位」危機的心理過程。嚴謹認真的拍攝方式和井然有序的跳躍式剪接,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部低成本的製作。與吳米森的《給我一隻貓》相同,資金的問題使得這部描述九七大限的影片必需等到2001年才有機會拍成,但是導演緊扣日後的社會脈動,意外地捕捉到時代轉輪下,小人物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窘境。 「錄影力量」http://www.videopower.org.hk/
問:剛看到片名的時候就覺得很好玩-《憂憂愁愁的走了》。你怎麼會取這個聖經上,好像是「馬太福音」裡的句子?你自己是教徒嗎? 問:可是這部影片好像是2001年的片子,你怎麼會在時隔三、四年之後又回頭去看97年的事情? 問:那麼這部片子後來的資金等於全部是由「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拍片資金來資助? 問:花了多少? 問:那演員的部份呢?你那時候是怎麼選這些角色呢?譬如余文樂,那時候他是還沒有…? 問:這些演員裡面大部份都有表演的背景嗎?還是很多都是非職業演員? 問:所以你之前有花多少時間跟他們做排練? 問:剛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會以為這是一部紀錄片。譬如你拍那些電視的場面,尤其是那些演員,好像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鏡頭前。是因為你們在一起工作,大家都很熟了,所以演員沒有那種和鏡頭有距離的感覺? 問:但其實我會覺得你這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作品。你的規模,然後透過三組人,然後故事的交錯…。甚至我可以覺得它有那種史詩的企圖。可能你沒有那麼大的預算,但是你有那種企圖。你要去寫一個斷代。 2003年7月於光點台北
|
|||||||||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新聞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