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影展─座談會 2
數位影像的缺憾與美麗
主講人:鴻鴻
時間:8/10(日)14:00-16:00
地點:台北之家二樓多功能會議廳
我受的影像訓練薰陶其實是70年代的回歸新浪潮的習慣,所以在一開始時大家都會拿DV跟膠卷相比,會覺得這裡不足那裡不足。我想若大家回歸電影的本質是拍會動的影像,用這個角度來說,電影、錄影帶、DV本身並沒有任何優劣可言,都只是一種技術,所以回歸到這點,它們的優缺點在哪呢?
回到拍攝的人的本身其實非常簡單,就在於花費金額的多寡,我們說數位影像的創作是兩極化的,因為以前它可以像好萊塢電影或王家衛,它可以用影片寫劇本,也是可以是很即興的,因為我們的底片沒有那麼多,因為必須很精準的計算每一格拍攝的東西,在這樣精準的處理下很多自然的、流動的事物就沒有了空間,在數位影像中我們就若可以這樣做,在技術的條件上就可以拼過電影,因為可以雙機同步拍攝,最有名的是拉斯馮提爾的《在黑暗中漫舞》,同時用100台DV拍攝,這樣它的困難和技術就簡單普及平民化,這是它的好處,DV大量的減低了成本。
數位影像可以拍的無限長,但無限長就意味著事前的準備工作必須更加的周延,我記得在前兩年的時候,台灣有一個很大的爭議,起因於大家對於記錄片有不同看法,有一派人主張用DV去拍,而另外一派人還是堅持用影片來拍,但是因為我自己兩個都拍過,我就知道用DV比較能補捉到更多的東西,包括你在拍的時候比較沒有太多的壓力,用影片拍在於金錢上會有很大壓力,一方面因為用影片拍攝時,機器比較大,所以受訪者會比較不自在,後來用比較小的機器拍攝,常常受訪者就會忘記有機器在拍攝,中間就會出現一些珍貴的東西,這都是機器變相產生創作心態上的不同,但由於很多人都是看電影長大的,所以對畫質的要求就會希望DV的拍攝可以近似於電影,讓它有電影運鏡的感覺,像這種影片我在這次電影上看到的就像《哥哥》,但是我想他是幻想他是用35厘米的機器在拍,基本上他的運鏡的風格及視覺的美學完全就是35厘米的電影。在看《哥哥》的時候,我完全不覺得我在看一部用DV拍攝的片子,因為根據他的影像美感,他等於是一部舊的感人電影,這樣我們可以說對他來說等於DV就是一個較便宜的拍片工具,基本上就是一個紀實影片,但我覺得DV更開發了另一個魔幻的、更富有想像力的世界,對於一個低成本的影片來說,在電腦上做剪接特效其實是更方便,對於製造夢的工廠來說,其實是更方便且便利的。
對我來說DV可以將它往很粗的地方推,去製造粗糙的美感,也有人像《哥哥》是想把它往精緻的地方推,其實空中花園在拍的時候我希望圍繞的主題是一樣。但在切入點方面是不一樣的,來呈現不一樣的風格,在拍攝時我讓雙機由完全不同的人拍,一個比較專業的的攝影師來使用較專業的攝影機,另外一部SONY的DV是由一位新手去隨便拍,最後我用他的部份非常少,但是使用的部份讓我覺得影片有趣味的調性出現,因為我希望塑造一種很動感且即興的感覺。我覺得大家在使用DV的時候應該自己去嘗試它跟你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還有你認為什麼東西對你來說最著迷、最能表達自己的氣息,就可以去試圖用這樣的方式來紀錄表達自己,這點是比較重要的,像在國外的DV影展的種類就很多樣化,所以對大家來說,DV是可以每天把玩的,去尋找出屬於自己的操作方式,因為直到現在,DV專屬的文法還在啟蒙階段還未被建立。
|